虎丘山下,山塘河邊,江蘇省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曾經的普濟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蘇州市社會福利院,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社會福利機構。
1927年,普濟堂改為公辦,改稱第一養老院;1930年,改為男養老所,收容定額300人,凡男性老殘貧困無依者均可在此贍養終身。1935年7月,男女養老所合并為吳縣救濟院養老所。
1949年5月,蘇州市民政局接收吳縣救濟院養老所;1950年1月,在普濟堂舊址上新建起了蘇州市安老所,收養無依無靠、無生活來源、無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后改名市老殘教養院,擴大收容盲聾啞殘等人員;1959年5月,育嬰所、兒童教養院、老殘教養院等合并,綜合性社會保障福利事業單位——蘇州市社會福利院成立,共收養各類人員1159人。
1979年3月,蘇州市社會福利院重新組建了三個部門,并增收符合條件的自費收養人員。自此,福利院的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和社會各界的竭誠支持下,市社會福利院各項建設飛速發展。2010年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建設項目啟動,并被列為當年“蘇州十大民生實事工程”之一,2013年9月遷至新址,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36萬平方米,集養(育)護、康復、醫療、教育、學習、技能培訓等于一體,下設老年、兒童、精神病人、殘疾人4個服務中心,為孤老、殘幼、精神障礙等“三無”人員提供現代化、綜合性的專業服務。
其中,老年福利中心分老年康樂中心、老年照護中心及老年病醫院三大模塊,全面實現“三合養老”( 醫養結合、護養融合、樂養和合)、“四型養老”(親情養老、文化養老、智慧養老、生態養老)和“五大養老生活圈”(交友相聊圈、休閑娛樂圈、養生健身圈、互助關懷圈和同樂分享圈),不斷增強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
近年來,市社會福利總院作為標準化示范單位,積極參與民政部、住建部牽頭的十余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編寫、審查和實證工作,致力打造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樣板;作為全國首家在機構內開展社工服務的養老院,社會福利總院著力打造“蘇家社會體驗園”,使老年服務對象足不出院就能體驗社區生活,為他們自我增能、增值搭建了平臺,也成為“去機構化”道路的本土實踐;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搭建智慧養老云服務平臺,集“醫養結合、移動護理、動態管理、專業照料、人臉識別、定位預警、社工服務”等為一體,實現智慧養老全覆蓋;精心打造失智照護社區,開展“彩虹福壽康樂(非藥物療法)”項目,實施感統訓練、園藝治療、代際互動等18大療法,為失智老人打造了幸福樂園。
目前,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養老服務業已形成“醫養、護養、居養、娛養”四位一體服務,不斷提升養老服務品質、功能及內涵,讓每一名老年服務對象安心、靜心、舒心。
300余年的風雨變遷見證了養老事業的發展歷史,300余年的善愛傳承積淀了大愛蘇州的光輝底蘊?!凹以谶@里,愛在這里”,就像鐫刻在福利總院職工心中的烙印,用這樣的“家愛”理念,為各類服務對象開啟別樣的“蘇式生活”。
上一篇:上海市浦東新區社會福利院
下一篇:上海市安亭社會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