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上海世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被邀請參加由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主辦,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智慧養老專委會承辦的“智慧引領,場景落地”研討會。協會邀請上海市民政局及經信委相關負責人首次就“首批12個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進行解讀與介紹,同時還邀請了養老行業專家、養老服務企業代表、智慧養老專委會部分成員共同參與,并進行同步線上直播。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會長徐啟華、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葛健、長寧區民政局局長章維、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信息化推進處石宇出席會議并發言。

2014年前后大量涌現智慧養老產品,調研發現:對于智慧養老產品,老人有期待,企業有熱情,從事智慧養老的企業越來越多,政府很重視,但智慧養老行業的發展還是有所欠缺,在很多問題上還是沒有解決,老百姓愿意自己購買使用的產品偏少。本市智慧養老已初步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表現在“三重三輕”,即“重技術、輕需求”,“重產品、輕服務”,“重概念、輕場景”。大部分產品可能在實驗室精度較高,但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精度往往達不到老年人使用的要求。產品存在價格問題(價格與養老機構、老年人的實際購買力有差距,如:護理床)。

預防跌倒角度:家居環境適老化改造,盡量讓老人不摔倒。減輕傷害程度角度:老人如果發生摔倒,怎樣減輕其傷害。現在市面上有防摔氣囊、智能鞋、防摔拐杖等產品,但實際調研中發現:這類產品在展會上出現較多,應用在機構中或老人自行購買的較少,存在技術性、價格、功能設置復雜、穿戴舒適性等問題。老人自主救援:發生意外的老人還可自主移動。存在老人發生意外地點與“一鍵通”電話機距離較遠,無法獲得的問題;手環、腕表存在老人是否愿意佩戴,洗澡時佩戴是否防水,老人能否記得充電等問題。監測報警:對于發生意外失去行動能力的老人,要能夠第一時間監測到意外情況,及時向監護人或其他指定人員發出報警信息。目前存在老人隱私問題(攝像頭)、監測準確性和穩定性、設備價格等問題。居家:居家的認知障礙老人,出門后可能會找不到回家的路。機構:養老機構中的護理人員不可能24小時貼身守護認知障礙老人,也可能會出現認知障礙老人走失的情況。目前存在手環定位設備可能會被老人故意破壞、誤報率高等問題。服藥:老人服藥種類多,每種藥的用藥量、服用時間、次數可能各不相同,養老機構中為每個老人分藥的工作量較大。開藥、取藥:國家對藥物有控制,醫生每次開的藥量有限制;行動不便的老人需家屬幫忙開藥、拿藥;疫情期間的老人不可隨意進出養老院自行開藥。設想:利用互聯網+醫院、遠程診療等技術遠程開藥,借助醫藥專用企業或物流企業送藥上門,利用智能藥箱(人臉識別、定時提醒)服藥,通過互聯網技術將服藥情況遠程傳輸到家庭醫生或醫療機構處,形成服務閉環。現在生產各種護理床的廠家很多,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有:護理床價格較高,一般需要數萬元甚至十萬元以上,養老機構難以大規模使用;并未真正解決護理員或家屬的負擔,比如老人的二便處理;部分護理床使用復雜,缺少后續指導跟蹤服務。上海市已開展“家庭照護床位”的試點,在老年人家里安裝護理床、報警監測等設備,由服務團隊定期或及時響應服務請求,上門開展專業照護服務。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有:為保障照護服務的專業性,一般應采取團隊上門的方式,因此導致護理成本較高;存在體征監測、緊急呼叫等基本智能設備的準確性和穩定性問題,特別是夜間能否及時發現老年人異常情況;設備種類多,集成難度大,綜合成本較高。養老機構每日進出的人員有可能達到上千人次,需要做詳細登記和管理,確定進入路線和區域?,F在市面上的方案成本較高,希望提出一個成本較低、可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管理人員少的解決方案。養老機構中可能有老人夜間出現意外、發生沖突等情況,雖然機構存在定時查房制度,但護理員是否能嚴格按照要求巡查,難以準確監管。而且,可能出現巡查間隔老人發生意外無法被及時發現、護理員人力資源緊張等問題。希望采取技術手段幫助養老機構夜間查房,充分保證老人夜間安全。疫情當下,機構消毒可能會成為常態化措施,同時消毒也可以降低老年人感冒的發生率?,F存問題:每日開展消毒工作,需要大量人力;對于疑似感染對象或隔離對象,由人工開展消毒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社區定期利用電話對老人開展關愛時,能否采取智能化+人工輔助的方式,一次性撥打數百個甚至更多電話,突破完全依靠人工操作的限制。老年人本身可能也有接觸智能化產品的需求,但由于“數字鴻溝”,缺少獲取信息的渠道,距離互聯網遙遠,無法準確獲取、了解信息。希望可以運用智能化的方式將老人需要的信息及時推送,同時具備交互等智能化服務。養老機構有利用視頻監控實現監管的需求,現因數據采集、存儲、傳輸成本較高,需要較低成本就可實現監管的智能視頻監控方案。3.企業在開展技術研發、實踐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緊跟用戶需求(老人的實際需求,而非想象出的需求)
(2)形成服務閉環(全面考慮相關的服務對象、服務流程、服務環境、服務保障等環節)
(3)強化服務配套(在提供技術與產品時,同步提供相應的服務支持,確保服務響應及時、服務資源可及、服務保障可持續)
(4)力求價廉物美
(5)注重人文關懷(不能簡單替代老年人尚有的自理生活能力)
(6)可以根據不同的用戶、場所,采取不同場景組合的方式,提供整合性方案(7)充分考慮舒適度、標準化、體驗度、及時響應等方面

上海市長寧區民政局局長章維介紹了近年來長寧區在智慧養老方面的工作成果。長寧區是上海的西大門,到2017年底,長寧區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到20.51萬人,占總人口的35.3%,老齡化程度超過上海平均水平。作為上海服務業最發達、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區之一,長寧區在面對“銀發浪潮”時同樣追求 “國際精品”標準,努力打造老年人“幸福養老”的福地。
(1)對接長寧區的老年人口信息;對接市民政數據海,把長寧的機構、社區和居家養老的一些服務的信息整合。
(2)“一網通辦”應用:全面推動審批服務改革創新,對所有政府服務機構實施監管,便捷、高效服務企業和群眾。
(3)向企業、老百姓及時發布、及時宣傳政府的政策。
(4)養老點評:按照價格優先、距離優先等提供優質養老機構信息。
(5)養老淘寶:提供養老產品、養老服務、養老咨詢等。
(6)智慧服務:只要將老人的身份證號碼輸入長寧智慧養老平臺,就可以明確地知曉老人能夠享受到的養老政策、養老服務信息等。
2. 智能屏障試點(針對長寧5000戶高齡獨居老人)安裝智能煙感報警、紅外監測防跌倒、智能手環定位防走失12個場景能在機構、社區、居家各個環節當中落地應用,對數據進行分析,對趨勢進行預判,完善和調整今后的政策。
(1)醫養結合(全國老人的需求從服務慢慢向健康轉變)
(2)互聯網+服務
(3)智能設備
(4)養老監督體系
(5)大數據應用
應用場景關鍵是要落地,最好能把這些場景在某一個區完全落地,在此基礎上疊加更多的數據分析和業務協同,實現整個區為老服務的全面提升。今年機遇:開展智慧城市的示范區建設,向社會各界征求好的案例或產品,幫助項目落地、推廣。
(1)傳統的IT企業投身養老的:找準企業的定位和服務人群,以服務一類人群起步,擴展整個老年群體。
(2)起步就是做養老信息化的企業:做好信息化與相關服務、業務的融合,提供綜合類的產品。
(3)傳統的養老機構企業:通過信息化提高整個機構的養老服務水平,做好用戶體驗,實現老人離不開、忘不了、舍不得。